张汉卿想去苏联由时已久。
还在前生90年代初期,他曾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夜之间解体而唏吁。作为历史的忠实爱好者,他也曾努力就所知的资料来解释其深刻的原因和必然性。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作为抵抗超级大国美国的坚强力量,是如何从贫穷、落后与纷争中一步步岷起,又一步步走向衰弱及没落的,是他在前生难以置信的谜。他还能清楚地记得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大肃反运动,以及由此而诞生的现代历史上社会主义第一个强权的领导人斯大林。
不过此时,张汉卿是以中华民国政府张作霖执政的私人代表兼全权处理对苏关系的身份去苏联的。其成行的主要目的,一是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伟大导师列宁的葬礼,二是探讨中苏关系。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时间18时50分,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3岁。有90余万人出席追悼大会时瞻仰了列宁的遗体并默哀。视列宁为良师益友的中华民国原广州革命政府领导人、国民党总理、中华民国交通委员会主席孙中山闻讯后致悼词:“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生,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艰,我丁百厄;所冀与君,同轨并辙。敌其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
张汉卿是不能无视这一在目前还是中华民国背后稳定靠山的大国对国际形势的影响的。虽然中苏关系在正史上有诸多波折,但在当前,在防范日本对远东地区的侵略上,苏联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何有效利用这种关系,特别在列宁逝世后,是摆在人民党面前的一大考验。
1月28日,张汉卿专列抵达满洲里,换乘苏联远东大铁路 (宽轨)之专用机车赴莫斯科。同行的人员有外交委员会主席莫德惠、即将赴北京任职的蒋柏里、以及负责财经工作的刘尚清等人民党军政大员。
经过n次加煤、加水,眼前飞过无数块飞地、河流、山脉,看着似乎无边无际的大森林,张汉卿想到这些在几十年前或百年前都还是中国的领土,心中埋藏多年的心愿渐渐浮上心头----他不由得在内心疾呼:“中国呀中国,你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呀!”
苏共中央6位领导人分别接见了张汉卿。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铬印的人物中,张汉卿特别关注斯大林。当时他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科夫共同为苏共最具权力的6个人,但是尚未体现出远超越他人的力量。虽然他作为苏共中央的总书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不为列宁看好,所以在接替列宁地位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诸人中,他最不被看好。
由于同期列宁和斯大林在关于外贸垄断和格鲁吉亚事件问题上发生争执,1923年1月4日,列宁又为他的口授记录作了一个补充,是专门针对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chan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1923年3月5日,列宁得知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被斯大林辱骂和恐吓后十分愤怒,向斯大林提出绝交。斯大林向列宁道歉,最终事情平息。但这一事件也影响了列宁对斯大林的看法:“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由于这些事件,使人民党内高层及熟悉苏联事务的外交官们也曾经对谁最终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争论不休,当然也并没有人看好斯大林。然而令人民党同仁大跌眼镜的是,张汉卿主席言之凿凿地断定斯大林最终将成为主宰苏联的政局。他并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此次赴苏,所谈的对苏关系,一是表明我国与苏联两国两党之间的长期友好姿态,保障边界和睦,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坚定不移地表明拥护斯大林的态度,以使我们在与苏联的交好中能够得到其更多的青睐和支持,这些在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苏联政治局委员们对张汉卿一行的到来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身处漩涡的斯大林在得知这位少帅对他坚定的支持后也身心大慰,给予了高规格的迎接,处在巨大悲痛中的苏联人民也对来自东方邻国的示好表示了极大的好感。从十月革命起苏维埃政权便被世界孤立,只有这位中国的传奇少帅力排众议,率先在东北以地方自治的名义承认了苏联并表达了友善,并在入主中国后率先与苏联互派了大使,使苏联有了第一个盟友,尽管这个盟友暂时还不是很强大,而且信奉的是有一定区别于共产主义的“三民主义”。不过敌人的敌人是朋友,逐渐强盛的中国对休克中的这个大国有至关重要的缓冲作用。
苏联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的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但是苏联现代工业还比较落后,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发电站、自动生产线设备)等等最新的大工业几乎一片空白。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苏联成为红色孤岛。更加严重的是苏联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劳动者的素质也不高。
直至到了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如果在这时遇到帝国主义集团的大规模侵略,苏联当时的工业水平和生产能力是不能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列宁在世时,即酝酿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经济建设,在当时,苏联正构想着共产主义历史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特别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中国的主动示好,苏联如今可以缓口气,而不用过于担心来自东方的威胁而陷入两面夹攻的不利局面了。作为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中的苏联来说,也亟需要有友情的关怀。